主办单位:中共十堰市委政法委员会

​强本固基抓融合 多元治理促和谐

——十堰市茅箭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纪实

   时间:2021-11-29 10:43:32

近年来,茅箭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围绕“最多访一次”目标,加快推行社会治理“24365”工作体系,从搭平台、建机制、构体系等方面着手,形成矛盾纠纷“排、接、调、稳”全流程工作闭环,筑牢平安稳定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今年以来,先后荣获“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(市、区)”“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”“全市平安建设先进县(市、区)”等荣誉,成功承办全市“最多访一次”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现场推进会,茅箭经验在全市推广。

一、整合资源,搭建实战化社会治理平台

秉持“只进一门、只上一网”理念,打造“线下+线上”实战化治理平台,实现由“点状管理”向“系统治理”转变。一是组建线下社会治理平台。整合综治中心、群众来访接待中心、心理服务中心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、劳动保障监察中心、房地产服务中心等机构,成立区社会治理中心,明确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,承担指挥调度、研判预警、多元化解、维护稳定等职能;乡镇(街道)同步成立社会治理中心,社区(村)设立社会治理工作室,统筹推进辖区社会治理工作。二是畅通线上民意反映渠道。整合阳光信访、指尖信访、市长热线、网上问政、网络舆情等信息资源,提高各类纠纷和诉求反映办理质效,引导群众由走访变网访,实现矛盾纠纷和社会风险“一站式受理、一条龙服务、一揽子解决”。

二、创新举措,探索多元化社会治理模式

创新治理方式,建立长效机制,实现由“一元管理”向“多元治理”转变。一是落实“五访”制度。在认真落实“区乡村三级书记同步接访”工作要求的基础上,建立区“四大家”主职领导轮流、县级领导干部值周、公检法“三长”和区纪委监委驻点、区直部门班子成员坐班等接访(约访)制度,接(约)访制度实现常态化、规范化。二是探索“三联共治”工作法。通过“警格联动”“警民联调”“警地联接”,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第一时间、调解处置在第一现场、吸附稳控在第一属地,实现“小事不出社区(村)、大事不出乡镇(街道)、矛盾不上交”。三是深化“1+1+6+N”[1]诉前调解多元化解机制。完善六大行业调解组织,拓展五大专业调解力量,推行双向分流,整合解纷资源,做实诉调对接,开展诉源治理,有效破解法院“案多人少”矛盾,实现维权减累增速、司法减压增效、社会减访增和。四是强化矛盾纠纷“1131”[2]预约化解工作。积极探索矛盾纠纷“1131”预约化解机制,强力推动各类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有序化解,最大限度“控增量、减存量、防变量、提质量”。“1131”预约化解工作被省委政法委推荐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。五是规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流程。创新运用“平安茅箭365”微信小程序,强化矛盾纠纷源头防控、过程把控、应急管控,形成全过程督办、全链条问效的工作闭环。

三、夯实基础,构建系统化社会治理体系

坚持标本兼治、综合治理,先后新增经费近2000万元保障社会治理工作,实现由“末端管理”向“源头治理”转变。一是建立基层网格化微治理体系。统筹社区(村)警(辅)71名、网格员404名、楼栋长(中心户长)2978名及平安志愿者等力量参与基层治理,配齐社区(村)社会治理委员71名,构建“社区(村)大党委+小区(网格)党支部+楼栋党小组”的社区(村)网格微治理体系。二是建强群防群治工作体系。动员710名政法干警(辅)、1043名社会工作者、16000余名下沉党员干部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,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、入户宣传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,筑牢社会治理群防群治防线。三是建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战体系。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细化为1890项具体任务,划分成10大战区、118个作战单元推进,实行“领导包联、单位包保、挂图作战、清单管理、夺旗销号、提醒督办、周周通报”,点对点推进工作落实。四是健全社会治理考评体系。构建“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”相结合、“正面管理与负面清单”相结合的绩效考核体系,把社会治理工作纳入重点工作月考及年度目标考核,确保社会治理工作抓在经常、管在日常。


注释:

1. “1+1+6+N”:1个诉前调解指挥中心、1个诉前调解案件中心、6个行业诉前调解平台(房产物业、婚姻家庭、医疗卫生、交通事故、劳动社保、联合专业等6个行业调委会)和N个基层调解组织(乡镇、街道、社区、村及市场等依法设立的调解组织)

3. “1131”: 1名政法委班子成员值班统筹,1名属地(部门)负责人或县级包案领导主持,3方专业力量(调解员、律师、心理咨询师)参与,1名信访局班子成员跟踪督办。


中共十堰市委政法委员会

Copyright ©2020 sy.hbcaw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3015995号    十堰长安网 版权所有